包校校長吳子健:國際化教育跟體制內教育并不完全相悖!在上周的VIS國際學校發展大會上,來自
上海包玉剛實驗學校的總校長吳子健在會上分享了他們學校在國際化教育上的探索與實踐。他認為:國際化教育跟體制內教育并不是完全相悖的,是一個中西融合、不斷發展的過程,而且,隨著教改和課改的推進,這兩種體系的培養目標也在趨同;國際化教育意味著雙向交流,而不是單向輸入或輸出,近幾年,國內的優質教育內容和模式也在走出去,在國際上得到更多認可。
以下整理自吳子健演講實錄:
國際化教育VS體制內教育
在我們學校的整個辦學實踐過程中,我有一個體會,就是世界教育史與教育國際化的實踐證明,教育思想的發展本身就是一個融合創新的過程,教育史就是一個融合的過程。我們知道中國的孔子開設了私塾教育,是中國早提出因材施教的人。我們現在國內的大部分學校采取的班級授課制,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提出的,因為當時需要大批有技術的人員。但是我們看到,國內現在提倡的是個性化教育、個別化教育,對我們的班級授課制提出了許多改進意見。所以我認為,我們的教育思想的發展本身就是一個中西融合,不斷發展的過程。
西方的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動手能力的培養,師生互動,鼓勵學生發散思維,重視音樂、體育、藝術。但是,在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學術性、全面性方面,教師的教研活動,科學研究上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同時,在基礎教育階段,少數精英學校(主要是私立學校)對學生的學科要求也很高,課業負擔也較重,尤其是我國等東亞國家的小留學生去就讀后也帶去了原所在國的學習方式。因此,我認為,教育部所列的計劃,在我們國家也是有理論基礎的。
我們國家的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提升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我想,這是我們國家進行國際化教育的影響因素。我們可以看一下,IB課程的PYP課程(注:Primary Years Program,為 3-12歲小學生設計的課程)和我們上海的二期課改課程不管是培養目標和方法都是非常相似的。
PYP課程的發展要素和我們的一期課改里面提到要提高素質、發展個性,和社會——學科——學生的三角型“素質核心”論很相似。二期課改目前提出三維的教育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價值觀,這個與我們IB課程中的PYP的發展要素是多么相似。再從PYP來講,PYP的培養目標是十個:探究者、思考者、交流者、敢于冒險的人、知識淵博的人、有原則的人、有愛心的人、心胸寬廣的人、全面發展的人、善于反思的人;我們的培養目標是: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我們的課程理論是三菱椎的學生發展論,提出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繼承了技術上新的發展,更強調課程要適應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所以,從課程來講,兩者的培養目標和理念是非常相似的。
國際化教育是國內外的雙向交流
今年中國有597所國際學校,位列全球一,目前中國國際學校在校學生已經超過了236400人,其中,北京和上海的國際學校的數量和學生人數明顯高于中國其他境內的城市。另外我們也看到,上海在教育國際化的同時,也參與很多項目的評價,比如上海初中曾兩獲“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項目測試三個一,成績驚動東西方。作為PISA測試的組織方,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公布教師教學國際調查(TALIS)項目的“上海答卷”。“教師PISA”結果證明,滬上初中老師的表現總體上遠超國際平均水平,相對于參加調查的38個國家和地區,至少在10個指標上取得“世界之”,兩次蟬聯PISA測試全球一。
另外,我們的《一課一練》也進入了英國,2014年9月,英國教育部派出了71名數學老師到上海取經交流,11月,上海一批較優數學老師進駐英國各地小學。目前,上海師范大學舉行了2016到2017“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啟動儀式。今年,英國教師先在上海師范大學參加為期一天的專業培訓,然后走進上海黃浦區的43所小學全方位開展教學教研活動。從11月開始,上海也將陸續分兩批派出71名老師赴英格蘭35所小學進行為期兩周的數學教學教育活動。
現在我們國內,跟國際的教育交流更加頻繁,所以國際交流的進步發展也給我們的國際化教育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在包校,我們怎么培養學生?
重視閱讀
在雙語能力的培養上,我們的做法是跨越學科,提高綜合素質,我們認為讓孩子們通過閱讀來提高雙語能力是非常好的方法。我們的小學部引進了英語分級閱讀,在中學部也對英語閱度進行了分級,高校也分出了十個等級。按照學校學生的閱讀水平高低推薦閱讀,目前我們的英語分級讀物已經達到了兩千種,約一萬兩千次,中文分級讀物也達到兩千六百種,一萬三千次。我們一學期有兩到三次的閱讀課,學生可以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書籍。目前我們在圖書館的藏書有近三萬冊,關鍵的是,我們還和上海圖書館建立了合作關系,我們所有的孩子和老師都可以通過上海圖書館來閱讀全球的著作。
我們非常注意利用各種活動來提高孩子們的閱讀能力。學習英語不是從語法單詞開始,而是“先學會騎自行車,才會有興趣了解其中的構造”。有一些中國的家長也跟我講,為什么孩子不背單詞、不學語法,學校就是讓孩子看英語的書,實際上我們就是通過這樣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雙語能力。
我們也非常重視科技的創新,通過探索科學的奧秘來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編寫我們的《科學漫談》等雜志。
培養體育精神
在我們學校,小學部平均每天運動時間達到90分鐘,中學部達到120分鐘,學校還有很多運動隊。我們認為,體育是能夠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活動,能夠為孩子成為領軍人物創造條件。
有一次我接到幾個家長的電話,說他們的孩子在醫院里開了證明,能夠上文化課,不能上體育課;但是學校外方的體育組長打電話給家長,很嚴肅地說,只要學生來上課,就必須上體育課。所以,曾經有一次,記者采訪我說為什么上海很多學校的學生中午的時候都在教室里做功課,而你們包校的孩子,在三九嚴寒天穿著短袖短褲在操場上活動。我說,因為我們學校的體育不單單是能培養體育技能,還能培養團隊合作能力和毅力。
曾經有一次,我們中宣部的一位老師因為教研組長提出說要為尼泊爾慈善捐款,要進行二十四小時不間斷跑。聽到消息以后,我們不少學生、老師甚至家長來到松江校區陪他完成了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長跑,中外的報紙都刊登了這則消息。
我們還有一個傳統項目,有五百多米是跟家長老師組成的,由家長發起的“兩湖三島”活動。還有就是徒步跋涉,這些對孩子們的毅力都是很有幫助的。
素質教育
當然,藝術也是我們非常重視的一個方面。在包校,只要孩子愿意在舞臺上表演,在大型集會當中都會有他們的角色。
在美術方面,我們的美術組老師說,我們主要是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并不是教會孩子畫的技術,所以我們是通過跨學科、想象力,和文化陶冶來培養他們的心智成長。
在音樂方面,我們的音樂教研組長說我們不僅要學會技巧,還要學會欣賞,既要參與演出,也要懂得合作。這是我們的許多音樂團隊,我們還有上海的一些國際學校一起發起組織了“上海國際青少年管弦樂團”。
輔導老師制
我們的每一位老師要成為學生每一天里的輔導老師,所以,在我們中學部,我們的老師有三頂帽子:一頂帽子是課堂上的權威的學科老師,就是上午的八點到三點是學科老師。下午三點半到五點半,他們是體育場上的教練,或者是我們藝術科技的指導老師。到了晚上,他是宿舍孩子的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因為我們的每個House里都有一名教師,教師和孩子們共同組成了一個家庭。
溫馨提示:國際化學校,想了解更多學校信息及招生考試情況,歡迎電話預約咨詢:400-9609-559或點擊【預約看校】咨詢!